一座城,向46年两亿人致敬。
日前,一部名为《东莞东》的原创音乐剧在东莞、广州、北京展开全国巡演。同时,东莞面向全网开展“寻找2亿分之一·《东莞东》邀您故地重游”活动。
“东莞是我的第二故乡,这场音乐剧是对我昨日的重现”、“东莞没有忘记我们这些曾经在东莞工作过的人”、“感受到东莞是一块干事创业的热土,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非常有感染力”……日前的北京站巡演,不同观众受访表达了自身的观影感受。
《东莞东》以“东莞东”火车站命名,以当代青年视角,深情讲述改革开放时代浪潮下“人与城”共同成长的故事。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46年以来,超过2亿人在东莞工作过、建设过、奋斗过,他们绝大多数都在东莞东站下车,自此开始逐梦的征程。
人潮人海,人来人往。多年过去,有人回到家乡,有人奔赴远方,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留下来,将东莞变成新的家乡。
“东莞东”,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坐标。这是一段风起云涌的改革开放史,也是一场波澜壮阔的人口迁移史,更是城市与人相互成就、双向奔赴的奋斗史,是在历史洪流中“人-产-城-文”共情共鸣、共振共进的工业文明史。
要理解东莞,《东莞东》是一个最佳入口。
音乐剧《东莞东》剧照。
1. 说起东莞,你会想到什么?
“世界工厂”、“手机之都”、“无县之城”、“双万之城”、“青春之城”……这些标签,或刻画了东莞作为世界级制造高地的产业优势,或凸显了东莞最具特色的行政区划及其背后强大的镇域经济,或展现了东莞作为全国仅有的15个“万亿GDP、千万人口” 城市的综合实力。
在种种标签之中,“青春之城”无疑更让人触动。青春,意味着朝气和活力,意味着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的锐气,意味着逐梦未来的无限可能。
“青春”,既是东莞作为最年轻的地级市而言的,也是年轻人众多的人口结构所决定的。
与从小渔村起步的深圳不同,东莞拥有1700多年的建制史,但真正成为“城市”只有不到40年的时间。1985年东莞撤县设市,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是全国仅有的4个不设区县的“直筒子市”之一。
在我国,行政区划调整往往是城市发展的投射,区划调整有多快,其背后的城市化、工业化速度就有多猛。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短短几十年间,东莞从农业县,晋级为名噪一时的“广东四小虎”,再从“东莞堵车,全球堵车”的“世界工厂”,迈向制造强市和科创强市。
如今的东莞,是全国为数不多的15个“双万城市”之一,也是城市规模层级最高的10个超大城市之一,更集工业10强市、外贸10强市、新一线城市等桂冠于一身,以地级市的体量,创造了不亚于很多副省级市的高城市能级。
人随产业走。随着制造业崛起,在“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的时代号角中,无数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人奔向东莞,从早期的“百万民工下东莞”到如今的“是人才、进莞来”,一代又一代人,在这里开启人生奋斗的关键一步。
2010年的东莞东站。蓝业佐 图
走在东莞街头,满眼望去,整个城市都是年轻人,几乎很少看到高龄老人的身影,这与许多内地城市形成了鲜明反差。
东莞是全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东莞15-59岁人口占比为81.41%,位列万亿城市首位;而65岁以上人口占比仅为3.54%,全市常住人口平均年龄33.4岁,在主要城市中排在倒数第二,仅次于深圳。
过去40多年来,东莞迎来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但年轻人也会逐渐老去,最早南下的60后群体正在步入老年,为何东莞却能永葆青春?
究其原因,随着经济体量不断壮大,千亿级、万亿级产业渐次崛起,尤其是高新产业完成了对传统产业的“腾笼换鸟”,东莞能承载的产业容量、就业空间、创业可能性也在不断扩容,为不同世代的年轻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因此,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东莞总能吸引到一波又一波年轻人的到来,而每一代人也都能在东莞寻找到自己的归宿,跟着东莞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科技进步的步伐,不断向上登攀。
从最早在“三来一补”的加工厂里打拼的60后,到在手机、笔记本等先进生产车间里拼搏的70后、80后,再到在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从事高新产业的90后、00后……
东莞生动诠释了“机会之城”的内涵,为每一代的年轻人,都提供了自我实现的广阔舞台。年轻人的蜂拥而至,不仅为东莞制造业带来源源不断的人力、智力支持,而且让“青春”成为这座万亿城市最具生命力也最持久的标志。
更关键的是,从东莞走出的熟练技术工人,散布到四面八方,犹如满天星一般,成为全国制造业蓬勃发展的生力军。
或许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东莞这座城市犹如一所制造业的黄埔军校,前瞻性地为中国城市化进程做了人力、技术和观念上的准备。
东莞市中心。徐茂松/影像莞 图
2.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东莞地处东江入海口,扼守珠江口要冲,千年之前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如今更成为环珠江口“黄金内湾”的重镇,在广深港澳之间“左右逢源”,尽得地利之便。
传统农耕文明,滋养了东莞人“厚德务实”的性格;向海而生,又让东莞人走在敢为人先的前列;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华侨文化的相互融合,让东莞自古就练就了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
在东莞街头,你能听到包括粤语、客家话、潮汕话、湖南话、四川话、河南话在内的各类方言,也能尝到包括粤菜、湘菜、川菜、河南菜、西餐在内的各种餐饮,这些口音、美食交织在一起,奏响东莞“海纳百川”的大合唱。
“海纳百川,厚德务实”,是东莞历久弥新的城市精神,也是东莞之所以能吸引无数外地人的原因所在。
在东莞1000多万常住人口中,超过70%都来自市外,其中绝大部分来自省外,既有与广东毗邻的广西、湖南、江西等省份,也有不远千里之外的河南、四川等地,更有来自港澳台地区的人士。
根据《广东人口普查年鉴-2020》,东莞共有795.2万户籍不在本地的常住人口,其中619.3万人来自省外,户口在湖南、广西的双双超过100万人,而来自河南、湖北、四川的也都超过50万人。
就此而言,东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每逢春节,全国十大空城排行榜中,总有东莞的一席之地,而在春节之后,无数人又开始通过“东莞东站”这样的交通枢纽再次回到东莞。
春节潮汐式的迁徙大军,正是人口吸引力的体现。春节空城指数,历来被视为反向指标。“空城”越严重,恰恰说明外来人口越多,经济活力、城市吸引力就越强,反之亦然。
近悦远来,这是一座对外地人从来不设防的城市,也是一座主动敞开大门一视同仁迎接所有奋斗者的城市。
无论是原住民还是来打拼的外地人,在东莞却不会有丝毫的疏离感。有些城市即使落户已久,身为“外地人”的感觉仍旧挥之不去,但在东莞,一下火车,就能迅速融入其间。
无论来自城市还是农村,无论省内还是省外,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每个人都能在东莞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成就整座城市。
Livehouse里的年轻人。东莞日报 图
3. 城市与人,总是相互成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第一波闯荡东莞的年轻人,获得了“打工仔”、“打工妹”的称呼。短短几十年过去,流水线上的工人,很多已经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企业家。
今天的东莞,云集了80家境内外上市企业、18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以及22万家制造业企业,并实现了世界500强企业“零”的突破,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格局。
这些企业,多数都在东莞本土成长壮大,在全国乃至全球主要产业都有了一席之地,或为整个行业的龙头,或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或为核心技术的“破壁者”,见证着东莞从“世界工厂”到“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蝶变之路。
很多企业的创始人,正是当年的“打工仔”或“打工妹”。他们一路南下,在东莞东站下车,以玩具厂、服装厂或电子厂的流水线为起点,凭着满腔热情和一流的学习能力,抓住了产业转移升级的历史性机遇,一步一步完成从打工人到企业家的蜕变。
还有一些企业,看中了东莞门类相对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庞大的技术工人队伍,将企业从外地搬迁而来,开启“二次创业”,将一家家只在区域有影响力的企业,打造成为全球顶尖的龙头企业。这样的案例,在以手机制造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中不胜枚举。
“掘金”东莞,并不是简单的白手起家的成功学故事,也不是个人孤军奋斗的传奇,而是个体努力、时代选择、城市发展彼此促进、相互成就的结果。
当然,东莞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作为外贸依赖度最高的城市,每一次国际形势的变化,都会对东莞带来或直接或间接的冲击,进而波及无数在东莞打拼的年轻人。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再到近年来的经贸摩擦,无不如此。
然而,每到关键时刻,东莞都会为打工人遮风挡雨,更能找准转型的方向,与无数年轻人一道,经受住狂风暴雨乃至惊涛骇浪的考验,蹚过转型升级的阵痛,穿越周期的河流,抵达风雨之后的彩虹彼岸。
东莞,是一个不问出身,只讲拼搏的地方。东莞深知,哪怕是平凡人、普通人,只要敢拼敢闯,敢于奋斗,总能创造令人惊叹的奇迹。
呵护每一位平凡的打工人,就是呵护一份充满无限可能的梦想,呵护这座城市最具生命力的存在。
东莞,就是这样一座懂得平凡人价值的城市,也是一座为所有人遮风挡雨的城市。
4. 变“他乡”为“家乡”
4年前,来自湖北的农民工吴桂春在离开之际,在东莞图书馆留下“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的深情表白,而东莞第一时间的回复“留下来”,瞬间温暖了整个网络。
6月23日《东莞东》全国巡演东莞站现场,东莞市领导与“2亿分之一”代表合影。东莞发布 图
在《东莞东》全国巡演之际,东莞面向全国开展“寻找2亿分之一”活动,邀请曾经在东莞工作、生活过的2亿人回“家”看看、共叙情谊。北京站巡演之前,还特别策划了《寻找“2亿分之一”——从东莞东到北京西》九城联动,沿着京九铁路9个重要站点,传递东莞的呼唤。“2亿分之一”系列活动的反响空前热烈,很多代表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东莞没有忘记我们这些曾经在东莞工作过的人。”受邀代表屈化民曾担任散裂中子源总工程师,一直到装置验收达到国家要求后,才回到北京。如今,在北京的他仍然非常关心中国散裂中子源,只要中国散裂中子源有需求,他都会赶回东莞开展工作。
北京站巡演观影后,三位来自清华大学的博士唐蒙、赵泽群、杨良伟表示,“感到东莞是一块干事创业的热土,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非常有感染力。我们非常愿意去东莞看一看、走一走,很多清华的学子都对东莞特别向往,如果各方面合适的话,我们愿意去东莞干事创业。”
音乐剧《东莞东》全国巡演北京站现场。
东莞以城之名,感恩城市发展的建设者,致敬改革开放每个“2亿分之一”,让人看到一座城市的温情与诚意,更看到一座超大城市致力于“来了都是东莞人”的深层用意。
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打工人更多的是城市里的过客,与整座城市没有太多交集。那么如今,随着落户门槛逐步松绑、公共福利日益均等化、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外地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越来越强烈。
今年6月,东莞大幅放开落户限制。只要在莞合法稳定居住就业、正常参加东莞社保、持居住证连续满1年的非莞户籍居民,即可申请入户,这是继2018年后,东莞再启动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拓宽外来人口入户之门,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的共生共荣。
事实上,早在放开落户之前,东莞公共福利就开始从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倾斜。早在2009年,东莞就在全国率先推出积分入学政策,近年来更将“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及在民办学校就读享受学位补贴的随迁子女人数占比不低于85%”作为政策目标,惠及绝大多数外来家庭。
除此之外,东莞还被赋予文化强市、潮玩之都、新茶饮之城、篮球城市等众多新称号,为年轻人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供给。东莞能连续8年入选“新一线城市”,除了经济竞争力外,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在其中的贡献不容低估。
真正的理想城市,既要托起柴米油盐,又要呵护“诗和远方”,东莞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这些优势的存在,让许多在广深两大一线城市工作的年轻人,也将东莞作为定居地。每天都有大量候鸟群体往返于广深莞之间,上演“工作在广深、居住在东莞”的“双城记”。
东莞希望从其他省市来到这里的人,不再以广西人、湖南人或河南人来称呼自己,而将成为名副其实、地地道道的“东莞人”。
改革开放的大时代中,人与人、人与城情感的共情共鸣共进,成为推动“人—产—城—文”工业文明演进的关键要素。
过去46年,无数年轻人与东莞携手,缔造了“世界工厂”的传奇。
如今,这座城市,正等着天南海北的你,书写下一个传奇。
摄影:肖默/影像莞;设计:郁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