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承办的《程应镠文学文存》首发仪式暨纪念程应镠先生逝世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光启国际学者中心召开。本次活动也是上海师范大学建校七十周年、历史学系创办七十周年的系列庆祝活动之一。
《程应镠文学文存》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程应镠先生(1916-1994)是我国重要的历史学家和历史教育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程应镠先后在中学与大学担任组织领导工作,创立了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与古籍研究所,他亦是上海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古籍研究等学科的奠基者。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左)和程炎(右)为新书揭幕
作为“五四”启蒙思潮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青年,程应镠也酷爱新文学,并长期保持文学创作的习惯。毫不夸张地说,文学创作贯穿了程应镠一生,史学家和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在程应镠身上是融为一体、互相生成的。
令人遗憾的是,以“流金”为笔名的程应镠在文学界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关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说:“有一个严肃的问题是我们不能回避且应该深思的——为什么我们长期以来忽视了这样一位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作出过独特贡献的作家?程先生是现代散文界非常重要的人物,但我们现在去查阅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散文史,从来不提他,这是一个重大的缺陷。而这部《程应镠文学文存》(下文简称“文存”)的诞生,正是填补这一缺陷、重新评价程应镠文学成就的重要一步。”
程应镠先生的女儿程炎深情回忆了父亲的生平和学术追求。作为家属代表,她尤其感谢程先生的同事及弟子们仍在收集、整理父亲的遗篇遗作。她表示,程先生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文存》的出版是对他文学成果的最好总结,也是对后人继续传承和发扬学术精神的激励。在热烈的掌声中,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和程炎为新书揭幕。
程应镠先生的女儿程炎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姚大力分享了他阅读《文存》的一些心得体会:“文史贯通的学养与传统,到我们这一代从业者已经几成绝响。今天的我们只能高山仰止,那已经是我们这一代人学不来的本领,但这种传统却处处显示在《文存》这本书中,由文学而通达人情,由通人情而能胜人一筹”。此外,姚大力还解释了程先生之所以取笔名为“流金”,是为了表达他对于屈原的敬仰:他要像屈原一样,从滚烫的心里流出金子般的真性情。
《文存》主编——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教授虞云国和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范荧介绍了《文存》的编选背景与过程。虞云国从“程先生从事新文学创作活动阶段”“程先生一生中外古典诗词和旧体诗的创作”“程先生的文学活动对今天学者的研究意义”三个部分入手,历数了程先生的文学生涯,指出程先生不仅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也为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范荧提到,新书的编选对程先生的过往著作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最终得以顺利出版。新书的出版不仅是对程先生学术成果的肯定,更是对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重要贡献。
与会学者纷纷回忆起自己与程先生的交往。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查清华感慨程先生学风的传递及弟子对他心血的传承;中国史学科带头人张剑光表示历史系和古籍所要守住程先生创立的基业;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表示,在程先生领导下工作的点点滴滴,尽管时隔多年仍历历在目。古籍所所长钟翀惊喜于自己能在有限时间中看到前辈的第二人生;萧功秦、曹旭、曾维华、周育民、陈江、严耀中、俞钢等教授也都积极参与讨论。首发式和研讨会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
合影
文学创作贯穿了程应镠的一生,史学家和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在程应镠身上溶为一体,互相生成。《程应镠文学文存》不仅能够让我们全面地回顾程应镠的文学成就,重新发现这位优秀的现代作家,也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填补了一个空白。
流金余韵,风骨长存。文史融贯,桃李芬芳。十六字可为程应镠先生一生的注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