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一体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成效主要集中在产品市场。与之相比,资本要素市场的分割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据测算,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资本要素市场分割总体呈现出波动上升的态势。资本要素市场一体化进程的滞后,不仅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也扩大了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成为当前我国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堵点。
如何推动我国资本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这是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都十分关心的重大问题。当前主流研究表明,政府干预形成的“有形”壁垒和市场摩擦导致的“无形”壁垒,是我国资本要素市场分割的主要原因。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和司法制度改革,被证实是破除“有形”壁垒的重要路径;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增进地区间信任,则有助于破除“无形”壁垒。然而,尽管上述策略行之有效,但存在一些明显不足,如制度改革阻力大、周期长、效果不明确,高铁建设成本高,以及地区间信任难以短期内改善等。因此,当务之急是探索一条成本更低、见效更快的新路径,以推动我国资本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进程。
物流标准化:促进我国资本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中的内在要求
物流标准化作为促进市场基础制度与规则统一的重要举措,为破解资本要素市场分割难题提供了新思路。2022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通过“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统一、标准的行业规范是统一市场的制度根基,为跨区域交流合作提供了共同语言。然而,我国标准化水平还处在较低水平。据统计,我国国内标准采纳国际标准的比例已超85%,但与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95%的比例相比,仍然存在明显差距。此外,我国市场中的标准和计量体系还存在显著的地区和行业差异,这进一步加剧了商品与资本自由流动的摩擦,制约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物流业是现代经济社会的“毛细血管”,物流系统的标准化关乎国民经济运行效率。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物流业发展,多次强调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求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增强产业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然而,由于各地物流标准不一,我国全社会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不仅高于发达国家一倍左右,也显著高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2014年起,我国在各地陆续开启物流标准化试点。这一创新性举措从打通物流“微循环”入手,通过统一物流关键设施的规格尺寸,配套标准化信息系统,实现了跨运输方式、跨区域物流的无缝衔接,显著发挥了“降本增效”的作用。宏观上,物流标准化试点后,我国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降幅超3个百分点。微观上,试点城市企业平均车辆周转效率提高了1.17倍,平均装卸工时效率提高了24倍。此外,与传统通过“减税降费”方式吸引外地企业资本投资和设立子公司相比,物流标准化在激励资本跨区流动方面成本更低、效果更优,且能有效避免地方保护和“逐底竞争”。
物流标准化建设的作用逻辑
异地子公司是企业跨区投资的重要方式,也是资本在国内甚至是国际间流动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跨区设立子公司,企业可以将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率的区域,进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和区位优势互补。然而,企业在跨区投资决策时常常面临着成本和效率上的双重约束。物流标准化建设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有力抓手。
一方面,物流标准化通过统一物流运输工具、装卸搬运设备和信息系统等,显著降低了企业进入新市场的初始投资成本和人员培训成本。
在异地设立子公司时,企业可以直接使用当地标准化的物流设施,无需重复建设,进而有效降低企业的进入成本。同时,依托标准化的物流服务体系,仓储、运输、经销和零售等各环节得以顺畅衔接,实现一体化协同作业。这不仅有助于减少商品在供应链中的损耗,也能够提升整个产业链的集约化水平,进一步压降上下游企业的整体生产经营成本。进入成本和经营成本的双重降低,可以有效增强企业跨区投资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物流标准化还能通过规模效应、学习效应和协调效应,全面提升企业跨区生产经营效率。
首先,物流标准化建设从形式上规定了物流作业设施、设备和专用工具的具体规格,如托盘、叉车、集装箱等的尺寸和质量,优化了产品和生产流程的多样性,为企业引入自动化流水线作业奠定了基础,通过批量化复制产品和服务,产生规模效应。
其次,标准作为由行业专家、公司、政府部门和学者团体等多方共同参与制定的技术文件,代表了最佳实践的共识。物流标准化为当地企业改进物流运作模式、优化业务流程提供了标杆和样板,企业通过学习借鉴这些最佳实践,能够有效提升经营管理效率。
最后,在统一的物流标准框架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能够实现高效协同,共同改进整体物流系统效率,进而提高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效率。
物流标准化促进资本跨区流动成效显著
就政策成效而言,笔者使用2007—2019年A股上市公司母子公司数据,探究了物流标准化建设对企业异地投资的影响,并发现:
其一,物流标准化建设能够显著提高上市公司的异地投资规模。数据表明,实施该政策平均可以促使上市公司在试点城市设立的异地子公司数量提高56%,这一数字相当于37个百分点的税收优惠,是城市间高铁互联效果的8.43倍。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的高铁建设造价已达到1.29亿元/每公里,而物流标准化的总投资仅为100亿元。这意味着,实施物流标准化不仅成本更低,而且在吸引资本跨区流动、破除资本市场分割方面的效果更加显著。
其二,该政策主要通过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吸引其异地投资,且上市公司在试点城市设立异地子公司之后,确实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标。
其三,物流标准化政策影响的地理边界十分广泛。数据显示,该政策对资本跨区流动的影响半径达到1200公里左右。这意味着,一个城市开展物流标准化试点,能够吸引方圆1200公里内城市的上市公司前来设立子公司。这表明该政策不仅可以促进试点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而且能够辐射带动更大范围内的资本流动。
总体来看,我国的物流标准化试点政策成效显著,能够有效促进资本跨区流动,缓解资本要素市场分割,为我国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新的路径。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是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加快构建覆盖全国的现代物流体系,进一步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可以由国家标准委等部门,深入调研试点城市物流标准化发展现状、成效和问题,总结提炼不同类型城市推行物流标准化的基本规律和实施路径,形成规范化的物流标准化政策框架和制度安排。同时,搭建全国物流标准化经验交流平台,推广试点城市成功经验,带动更多城市加快物流标准化建设,以构建覆盖全国的物流标准化体系。
二是以数据要素赋能传统基础设施,发挥新型基础设施和传统基础设施的协同效应。在持续优化各类市场物理连接的同时,应加强物流大数据的采集、挖掘、分析和运用,开展物流大数据中心建设与应用,促进线上线下物流管理与服务相互协同融合发展,以数据融通驱动要素流动与价值创造,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三是加快物流行业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手段提升物流标准化水平。政府应支持企业加快物流管理信息化进程,利用信息化手段规范物流作业流程,实现精细化管理。同时,加强物流标准化与物流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统筹协调,将物流作业、服务、管理标准嵌入物流信息化建设全过程,加快构建一体化的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为物流行业数字化转型和物流标准化深度融合提供制度规范和技术支撑。
(作者何凡为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陈波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黄炜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长聘副教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